全国统一热线
内页大图
联系我们

联系人:杨成(董事长)

QQ:289884972

微信:13950789551

传真:0594-2199551/2119551

手机:13950789551/18905949551

公司地址:莆田市荔城区新度镇沟尾村新塘 (旧厂)

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郊尾镇梅塘村东林66号(新厂)

 

正文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佛像
唐代佛教造像
     唐王朝,由高祖武德元年(618)至哀帝天祐四年(907),此间佛教大致经历了太宗、武则天、玄宗三代兴佛的高度发展,也有高祖抑佛及吴总毁佛的打击,虽几度受挫,总体来看发展之盛要超过隋代。法相宗、华严宗、净土宗、律宗、禅宗、密宗等宗派均成于唐,佛教艺术也由此创造出自南北朝之后的又一高峰。
 
    佛教一旦为统治者所推崇,经高速发展就会形成令当权者畏惧的强大社会力量,对佛教的限制和打击之举也就随之而来,北魏武帝、北周武帝灭佛都是如此。隋末弥勒信徒袭击端门事件及陕西凤翔、河北唐县的武装起义,是借弥勒出世之名而起。
 
    唐初,统治者正是看到了佛教壮大之威胁,加之天下大定,道教的“无为”更适宜国家的休养生息,再则唐王朝统治者与道教始主李耳同姓,道教也更有利于新政权尊贵身份的显现。唐高祖遂承袭隋炀帝限制佛教发展的政策。太史令傅奕于高祖武德年间,几度上表斥佛,请求罢除佛教,促成高祖下令沙汰佛教,后因皇子争位之故而未得实行,但佛、道、儒三教的轻重秩序,高祖在武德八年(625)就有诏叙:“老教、孔教,此土之基;释教后兴,宜崇客礼。今可老先,次孔,末后释宗。”崇道抑佛的政策就此形成,至太宗贞观十一年(637)仍基本维持这一局面。但太宗贞观三年(629)开始组织译场,对佛教的发展在客观上已起到了推动作用。
 
   太宗贞观十五年(641),初唐以来的佛教政策有了根本的改变,李世民重新解释了对佛道二教的看法:“彼道士者,止是师习先宗,故列在前,今李家据国,李老在前,若释家治化,则释门居上。”这无疑已对佛教用于治国的地位,作了无上的提升,太宗还亲临弘福寺,为太穆皇后追福,并以菩萨戒弟子自居,皈依三宝,施财斋供。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,首次将汉地佛像、佛经传入藏地。贞观十九年,于印度求法的高僧玄奘载誉回到长安,深为太宗赏识,为组织了大规模的译场,促成法相宗的建立。太宗时期有寺3716所,所度僧尼18500余人。
 
   太宗之后几任皇帝仍延续了对佛教扶持利用的政策,而将唐佛教发展推向又一高度的是武则天,自继位之时就明确了其崇佛抑道的方针:“释教开革命之阶,升于道教之上。”并改变了太宗以来译场基本由玄奘一家把持的局面,于阗实叉难陀、提云般若、印度地婆诃罗、菩提流支及汉地义净等高僧相继进入译场,佛教各宗学说得以全面发展,唐代佛教也由此达到极盛,其中华严宗倍受武则天的扶持,华严宗的创立者法藏,深得华严要领,在唐睿宗时就为皇帝门师,据说在为武后讲解《华严经》“华藏世界品”时,大地震动,武则天下赦褒奖。由于《华严经》倡导“法界缘起”理论,认为一切现象均由本体而起,现象与现象之间,现象与本体之间均圆融无碍,这种“圆融无碍”可用于对人生,宇宙的观察,也是认识的最高境界,这一学说对于拥有吸纳四方万物气概的盛唐来说是具有现实意义的。
 
   武则天以后,唐初对佛教的发展予以较大支持的还有玄宗皇帝,玄宗虽崇信道教,并对武则天时期举佛抑道之策加以调整,一度对佛教给予限制,却并未阻断隋唐以来形成诸多宗派的继续发展。值得注意的是密宗在开元年间兴建,与玄宗的支持有关。佛教有显宗、密宗之分,显宗依据的是释迦牟尼(应身佛)佛述各种经典,密宗则依据毗卢遮那佛(法身佛)所传大法。所谓密宗,也称密教,是印度大乘佛教发展后期的产物,是大乘佛教、印度教及印度民间信仰的混合体,以强调咒术、礼仪、俗信为其特征,通过口诵真言咒语(语密)、手结契印(身密)、心观佛尊(意密)三密相应而达到“即身成佛”。